要是之前你还在纠结 “参加比赛到底有没有用”,现在港大通过系统更新给出了明确答案:有用,而且很可能会成为影响你是否能够拿到offer的关键指标。
随着申请热度提升,今年港校也一步步在审核材料中加码。比如往年排名仅需在文书中提及,今年提前批要求单独上传由学校盖章的排名证明(如 “专业前 5%”“班级前 10%”)。这一变化说明港大更关注申请者在同校同专业中的相对竞争力,高排名学生将在初筛中占据优势。
一、这些竞赛最 “加分”
二、没有认可奖项可以提交吗?
由于此次港大明确罗列了认可的竞赛清单,不少同学担心 “没奖项就没机会”,认为没有清单内奖项就不用上传任何奖项。
其实非清单奖项若与专业强相关,仍可上传作为补充,但需在文书中说明赛事影响力和个人贡献,避免泛泛而谈。
对于大一大二,想要申请香港求学低年级同学来说,此次更新提供了明确的 “背景提升方向”,按时间线准备能少走弯路:
大二:锁定 1-2 项长期赛事
优先选择 “挑战杯”等周期长、认可度高的赛事,组队时尽量与不同专业同学搭配(如商科 + 技术 + 设计),提升项目完整性。
大三:冲刺高含金量竞赛 + 同步准备申请
重点冲击港大清单内的赛事(如 CFA 研究挑战赛、毕马威 ESG 竞赛),同时保留竞赛过程中的数据、报告等材料,后续可作为文书素材或面试案例。
申请季:精·准匹配奖项与项目
递交时按 “重要性排序” 上传奖项,如申请金融科技项目可优先展示 “工行杯金融创新奖”,申请 ESG方向突出 “毕马威 ESG竞赛经历”。
三、对26Fall有何影响?